2016-05-26 12:05:25 来源: 体验探索 评论: 0 分享:
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,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,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……
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以童年为题,记录下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。
怀一颗童心,于诗词中寻找古人童年生活的影子,别有一番情趣。
古时候的儿童,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《四时田园杂兴》中这么写道: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”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,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,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,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。短短二十八个字,使孩子那种懂事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在古代,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懂事,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池上》一诗中,就反映出了孩童的另一面:“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”天真活泼的孩子,他们撑着一只小船,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。回来的时候,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,只好划动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,船后却留下了一道清清楚楚的水路,从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“偷莲”小孩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。
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,他的《宿新市徐公店》里有这样的描绘:“篱落疏疏一径深,枝头花落末成荫。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”
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,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“急走追黄蝶”的儿童。那黄蝶被追急了,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。虽然诗至此处戛然而止,但我们不难想见,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,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。
反映古代孩子童真童趣的诗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吕岩的《牧童》: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”一个“铺”字和一个“弄”字,不仅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了出来,还彰显出一种情趣,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、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,传神地写了出来。
更为绝妙的是后两句,作者把牧童以地为床,以天为帐,饥来即食,困来即眠,无牵无挂,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。当然,透过全诗,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,对远离喧嚣、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。
除此之外,无论是杨万里的“一叶渔船两小童,收篙停棹坐船中。怪生无雨都张伞,不是遮头是使风。”还是袁枚的“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”抑或是李白的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”都充分流露出孩子们在那天真无邪的岁月里,对大自然的一切可爱感觉。
读着这些诗词,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,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。
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,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,感觉那遥远的、古人童年的生活;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,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,就变得生动、鲜活起来,虽时隔千年,却犹如发生在身边。
而如今,通过一首首“童诗”,也不难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一片天真烂漫的回忆。
来源|京郊日报 作者| 韦良秀 原题| 古诗里的童年
深读|童新网APP(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,权威检测:无病毒无广告,实现轻松、安全阅读)
童新网APP特供
声明: 上述内容由( 童新网 )精选编发,主要来自本网原创、网络投稿、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。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、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,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。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: 怀一颗童心,于诗词中寻找童年的影子